在这个崇尚自主与站立的世界,我们常被催促要站着手领圣体,以体现现代的主动与平等。然而,神圣的教会传统却始终温柔而坚定地教导我们:那真正的力量,并非来自挺立的姿态,而是源于灵魂深处那份承认“离了基督,我们什么也不能做”(若15:5)的谦卑。 当我们选择屈膝跪下、以口恭领圣体时,我们不仅仅是在履行一项礼仪,更是在以整个身体、整个灵魂宣认一个永恒的真理:我们是一切恩宠的领受者,而非索取者;是蒙救赎的儿女,而非平等的伙伴。 这个谦卑的跪姿,是我们对天主至高权能的朝拜,也是对祂屈尊就卑、亲临面酒形下这份无限爱情的无声回应。
教会教导:"基督真实临在于圣体中,我们当以跪拜朝拜。"《罗马礼典》明确指导:"领圣体后要跪着感谢,因基督真实地临在我们心中。"圣人们由衷赞叹:"让我们俯首叩拜至圣圣事。"
圣人们谆谆教导:"当我们跪下时,心灵应与身体一致,在天主前完全谦卑。
真福艾曼丽:耶稣阐释跪祷的深意,叮嘱他们从此当高举双手、全心祈祷。 附:原文:
五 耶稣大博尔山显圣容
耶稣带着精心挑选的几位门徒,从哈达德黎孟附近的客店启程,向东前往基斯罗特大博尔。这座宁静的村庄坐落于大博尔山南麓,距离黎孟约三小时路程。途中,奉命外出传教的弟子们陆续归来,如同溪流汇入江河般加入他们的行列。
抵达基斯罗特时,从耶路撒冷归来的一大群旅人已聚集等候,怀着渴慕的心围绕在耶稣身边。祂先以温暖而有力的话语教导众人,随后以神圣的权能治愈病患。午后,祂派遣门徒分头前往山区宣讲天国福音、施行医治,自己则带着伯多禄、若望和长雅各伯,沿蜿蜒小径攀登大博尔山。
登山历时近两个时辰。耶稣常在先知曾祷告的洞穴与圣地驻足,向门徒揭示属天的奥秘,并与他们一同俯首祈祷。门徒依主嘱咐未带食物,因耶稣曾说他们将要领受的恩宠必使灵性饱足、满溢主恩。
山顶之上,壮丽景色如画卷般展开。一片石墙环抱、绿荫覆盖的平地呈现眼前,地上遍生馨香的圣草与鲜花。岩间隐有一泉,开启水阀,清冽甘泉便涌流不止。宗徒们虔敬地为耶稣洗脚,随后洗净己足,顿觉身心焕然一新。
最后,耶稣领他们进入巨岩后的深邃洞穴——那岩石宛如天主亲手安置的殿门。这圣洁洞窟与耶稣常去祈祷的橄榄山圣窟极为相似,洞内有一条隐秘的阶梯,向下通往一处幽深的密室。
耶稣在这里继续教导门徒。祂阐释跪祷的深意,叮嘱他们从此当高举双手、全心祈祷。祂一字一句带领他们诵念《天主经》,并在每句祷词间融入圣咏的篇章。门徒们半跪半坐,如众星环绕般围成半圆,跟随祂的声音一同祈祷。耶稣跪于他们对侧,倚着一处天然石台;祈祷中祂时不时地停下来,以甘饴而深邃的言语,向他们揭示创造与救赎的奥迹。祂的话语充满非凡的爱,仿佛自高天而降,令门徒深深沉醉,全心浸润于恩宠之中。
在教导之初,耶稣便向他们宣告:“我要将我的真身显明于你们——你们将亲眼见我受显荣的模样,为使你们在未来见我遭仇敌嘲弄、受尽凌辱,甚至在死亡中失去一切光彩之时,仍能信德坚定、毫不动摇。”
夕阳早已沉落,夜色笼罩山间,但宗徒们因全然沉醉于耶稣的言语与临在,竟未察觉昼夜更替。祂的身体逐渐散发光明,愈显辉煌,更有天使般的神体显现,环绕四周。伯多禄目睹异象,不禁脱口问道:“主啊,这景象有何含义?”耶稣温和答道:“他们是来服事我的。”伯多禄心神激荡,伸出双手高呼:“主啊,我们岂不就在这里?我们愿以一切事奉祢!”
耶稣继续讲授。随着天使持续临现,属天的芬芳、难以言喻的喜乐与深切的满足,如暖流般涌入门徒心中。同时,祂的光芒愈发强烈,直至全身如光透琉璃,明澈而不耀眼。这光辉照亮整个山巅,使深夜如同白昼,每一片草叶皆清晰可辨。三位宗徒被这至极神圣的一刻深深震撼,灵性超拔,最终以衣蒙头,俯伏于地,久久无法起身。
约至夜半,这荣光达于极盛。我看见一条璀璨的光路自高天垂地,不同品级的天神络绎不绝——有的形体微小却完美无瑕,有的仅见圣容隐约浮现在光中,有的身着司祭长衣,有的如勇毅的天军。每位天神皆散发独特神恩,分别涌流出安慰、力量、喜悦与光明。他们运行不息,永动不止。
宗徒们俯伏在地,沉浸在神魂超拔中而非沉睡。随后,我看见三位发光的身影在光中走向耶稣。他们的来临显得无比自然,就像有人从暗夜步入明光之中。其中两位形体较为明确,更似肉身之态,他们向耶稣发言并交谈——他们是梅瑟和厄里亚。第三位显现者没有说话,身形更为轻盈、属神——那是先知玛拉基亚。
我听见梅瑟和厄里亚向耶稣致意,也听见耶稣向他们讲述自己即将完成的受难与救赎使命,他们相会的情景如此自然,就像久别重逢的故人。
梅瑟和厄里亚的容貌并非人们想象中的苍老模样,而是焕发着青春的荣光,皮肤透着健康的光泽。梅瑟比厄里亚高出半个头,身姿挺拔。他的前额有两处明显的隆起,当他开口时,声音低沉而有力:"见到祢令我满心喜乐——祢曾用大能的手引领我和子民出离埃及,如今更要用自己的血再次救赎我们。"
厄里亚则显得更加亲和,他的笑容如春风般温暖,举手投足间流露着先知特有的睿智。当梅瑟说话时,他微微颔首表示赞同,偶尔补充几句。两人的言谈举止虽然保留着属人的特质,却都笼罩在一层柔和的光晕中。
然而最令人震撼的是玛拉基亚的显现。他的存在仿佛是由光和影交织而成,时而清晰如实体,时而透明如薄雾。当他移动时,身后会留下淡淡的光痕,如同流星划过夜空的轨迹。他始终保持着深沉的静默,但那静默本身就像是一首无声的赞美诗。
耶稣讲述受难经历时,声音平静却带着震撼人心的力量。当他说到"人子也要这样被举起来"时,突然伸展开双臂。就在那一刻,祂的衣袍迸发出蓝白色的光芒,那光芒如此强烈,却又不刺眼,我看到他们的身体缓缓离地,悬浮在空中,衣袂飘飘,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时空。
当三位先知离去时,他们的身影不是突然消失,而是渐渐融解在光线中。梅瑟和厄里亚像晨曦般缓缓消散于东方,而玛拉基亚则如暮色般沉入西方的黑暗。伯多禄情不自禁的呼喊声中,带着颤抖的哭腔和难以自抑的喜悦,那是一个凡人面对神性显现时最真实的反应。
当宗徒们从神魂超拔中渐渐苏醒时,一朵光耀的云彩如天上降下的恩露,温柔地覆盖了他们,仿佛晨曦中萦绕于草场的雾。霎时,我看见诸天为耶稣开启,三位一体的奥迹赫然显现——天主圣父庄严坐于光辉的宝座之上,祂的圣容犹如永恒的大司祭,威严与慈爱交融;无数天神与天朝神圣层层环绕,在祂脚前俯首敬拜。一道神圣的光泉自高天倾注,全然沐浴在耶稣身上。此时,宗徒们听见穹苍中传来慈爱而又肃穆的声音,如同温柔的叹息,却震撼心灵:「这是我的爱子,我所喜悦的,你们要听从祂!」
敬畏与战栗顷刻充满了他们的心。面对如此无法言喻的荣耀,他们深深觉出自身的渺小与不配,便俯身在地,掩面不敢抬头。刚刚亲耳所闻、亲眼所见的,是天父为圣子所作的见证——他们甚至因这至高神圣的临在而战兢。
耶稣便走近他们,以手轻触,柔声说道:「起来,不要害怕。」他们战战兢兢地起身,举目却只见耶稣独自站立,荣光已隐,一切复归平静。此时已近凌晨三时,微弱的晨光初现于天际,湿冷的雾气仍低垂于山麓的田野。众宗徒静默无言,心中充满敬畏。
耶稣便向他们解释:祂允他们目睹人子显圣容,是为坚固他们的信德,使他们在日后见祂为世界的罪被交于恶人手中时,不致动摇;见祂受尽屈辱时,不致失足,反倒能在那时扶助信心软弱的弟兄。祂又提到伯多禄的信德——他曾蒙天父启示,率先明认耶稣的天主性奥秘,并预示祂将在这磐石之上建立祂的教会。随后,他们再次同心祈祷,于渐明的晨光中,从山的西北坡而下。
下山途中,耶稣以庄重的语气谈及方才所发生之事,郑重嘱咐门徒:“在人子从死者中复活以前,切不可将所见异象告知任何人。”这道诫命使他们心中震撼,肃然起敬。自那一刻起,他们在耶稣跟前越发敬畏,举止间充满虔谨;尤其在亲耳听见“你们要听从祂”的天启之音后,更是以痛悔之心回想往日种种疑虑与信德之不足。然而随着晨光渐明、步履不停,那神圣的印象在尘世光景中逐渐淡去,他们开始彼此低语,对“直到人子从死者中复活”之言感到深奥难明。“这话究竟是何意思?”他们互相探问,却无一人敢向耶稣求问。
尚未抵达山脚,耶稣便遇见携病人前来求治的群众。祂一如既往施以治愈与抚慰,但众人一见祂的容态无不惊畏——因祂的面容仍笼罩着一种超乎人世、辉煌肃穆的荣光。再下行片刻,祂见到聚集的人群:其中有昨日被派往周遭地区的门徒、几位法学士,还有从节庆归来的民众。这些人途中与门徒相遇,便一同来此恭候耶稣。耶稣察觉他们正与门徒争论不休。众人一见耶稣便涌上前致敬问安,却皆因祂非凡的仪容而惊愕屏息——显圣容的余晖依然萦绕在祂周身,如光环绕体。其他门徒从三位宗徒异常凝重、敬畏的神情中,隐约猜测必有神圣之事发生。
耶稣询问争论缘由时,一位来自安塔尔城——这加里肋亚山区的城镇,因拉匝禄与富饕客的典故而闻名——的男子从人群中走出,跪伏在耶稣脚前,恳求祂救治自己的独子。那男孩患癫痫症,又被哑魔所附,恶魔屡次将他抛入火中或水里,粗暴折磨以致他不住哀号。父亲曾在门徒巡经安塔尔时求助,但他们未能治愈,这也成了门徒与法学士争论的焦点。耶稣闻言慨然长叹:“哎!无信而悖谬的世代!我与你们同在还要多久?我容忍你们还要多久呢?”随即吩咐父亲将孩子领到跟前。
那父亲牵着孩子的手上前——来路上他不得不像扛羊羔般将孩子负在颈间。孩子约莫九、十岁年纪,一见耶稣便猛烈抽搐,恶魔将他摔倒在地,使他口吐白沫、痛苦翻滚。耶稣厉声斥责恶魔:“住手!”孩子顿时静止下来。祂问父亲这情况已持续多久,父亲泪如雨下:“从小便是如此。主啊,祢若可能,求祢怜悯我们、帮助我们!”耶稣应道:“‘你若能’——是的,对信者,凡事皆能!”父亲泪流满面,呼喊出声:“主啊,我信!求祢补助我的无信!”
原本远远站着的群众纷纷聚拢过来,耶稣向男孩伸出手,厉声命令:“聋哑的邪魔!我命令你立刻从他身上出来,永不许再返回!”恶魔藉孩子的口发出一声撕裂般的嚎叫,使他全身剧烈抽搐,随即遁逃而去。孩子面色惨白,倒在地上毫无声息,如同死去一般。众人上前想要唤醒他,却毫无动静,人群中响起惊呼:“他死了!他真的没气了!”
但耶稣握住孩子的手,将他扶起。就在那一瞬间,孩子完全痊愈,眼中重现光采,脸上绽放喜乐的笑容。耶稣将他交还给父亲,并赐下几句劝勉的话。那位父亲泪流满面,高声咏唱赞美诗称谢耶稣,所有目睹的人都同声颂扬天主的大能。
这神迹发生在大博尔山附近一个小村庄以东约一刻钟路程之处——去年耶稣曾在那里治愈一位患癞病的庄园主,就是那位派遣小仆童追寻祂的人。
事后,耶稣与门徒继续前行。他们经过加纳附近,穿越贝突里亚浴谷,抵达离葛法翁三小时路程的多堂小镇。为避开成群从耶路撒冷回来的群众,他们大多选择偏僻小路。耶稣和门徒分队行进,祂时而独行,时而与某一队同行。
曾目睹耶稣显圣容的宗徒们趁同行时靠近祂,询问“直到人子从死者中复活”这句话的含义——这话仍是他们反复思索和讨论的焦点。他们议论说:“经师们确实教导,厄里亚必须在复活之前再来。”(译注:《玛拉基亚先知书》最后预言:“看,在上主伟大及可怕的日子来临以前,我必派遣先知厄里亚到你们这里来。”)
耶稣回应:“厄里亚固然要在上主伟大及可怕的日子来临以前再来。但我告诉你们:厄里亚已经来了,人们却不认识他,反而随心所欲地对待了他,正如经上指着他所记载的。人子同样要受他们的迫害。”耶稣还说了些别的话,宗徒们便明白祂是指洗者若翰。
当所有门徒晚间聚集在多堂的客店时,他们问耶稣为何他们不能驱逐那疯孩身上的恶魔。耶稣说:“因为你们的信德太小!我实在告诉你们:你们若有芥子般的信德,即使命令这座山‘从这里移到那里’,它也必移开;你们将没有不能成就的事。但这类邪魔,非藉祈祷和禁食,绝不能驱逐!”
接着,祂教导他们制伏邪魔的秘诀:信德赋予行动生命与权柄,而这信德本身又从禁食和祈祷中获得力量。一个通过禁食和祈祷来驱魔的人,他的方式不是简单地把恶魔赶走,而是直接夺取对方的武器,反过来将顽敌驱除。